“最美通缉犯”开直播被封:“毒流量”这碗饭,吃不得!

admin 2025-04-30 02:09:01 913

什么?" 大牢出来的女人 " 开直播了?近日,有网友发现,2018 年曾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、被网友称为 " 最美通缉犯 " 的卿晨璟靓出狱后开直播当网红。她用着当年通缉令上头像,打着 "2018 年头条人物 "" 最美通缉犯 " 的招牌招揽粉丝,引导粉丝加群付费听 " 监狱故事 "。

这波操作不禁让人一脑袋问号:什么时候蹲过大牢成了炫耀资本?犯罪经历能拿来当流量密码吗?这种 " 毒流量 ",不会带坏网友吗?

果然," 毒流量 " 这碗饭,吃不得,吃不久。

4 月 27 日,平台及时出手封禁其账号。@抖音黑板报发文称,平台禁止以监狱服刑、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、不当获利。

刑满释放人员能当网红吗?

" 最美通缉犯 " 事件背后,折射出一个 " 隐秘的角落 " ——刑满释放人员再就业的问题。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》第三十八条,刑满释放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,包括就业权。

也就是说,卿晨璟靓接受了法律的惩处,服刑期满出狱后,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就业的权利。但问题是:干什么工作?是不是正道?

媒体报道显示,卿晨璟靓于 2018 年 11 月被警方通缉,随后自首,2020 年 11 月刑满释放。2021 年,有媒体报道,卿晨璟靓出狱后开了家奶茶店。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出狱后仍有人试图找她参与酒托诈骗,被她严词拒绝了。她还主动找到公安机关申请参与反诈骗宣传。宣传视频中,她说:" 请大家以我为鉴,树立正确价值观,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。"

事情到这里,还是一个 " 浪子回头 " 的正能量故事,直到她转头开启了 " 监狱故事 " 系列视频和直播。

今年 3 月 19 日以来,卿晨璟靓在社交平台上,以网络主播的身份共发布多条视频和网友互动,分享 " 里面的故事 "。如 " 不要问我是不是和 xx(服刑的某娱乐明星)关在一起,里面男女是分开的。"" 如果你们还想听我讲里面的故事,以及我做托以前那些事,你们就给我卡个灯牌,进我的粉丝群。"

直播动态显示,近一个月她进行了多场直播,主题是 " 大牢出来的女人 "" 最美酒托 " 等。一则她在被法院判决前接受采访的视频中,她表示,出来以后 " 想过当网红 "。

奶茶店主、网红,都是一份职业,职业无分高低贵贱。选择了网红这条路,就意味着要走进公众视野,成为公众人物,自然要承担社会责任。

卖奶茶,诚信经营是正道;当网红,传播正能量才是正道。任何正道,都不是打着 " 改邪归正 " 的口号,却贩卖 " 监狱故事 ",营销 " 犯罪经历 "。正如网友所说:" 这光荣吗?"

" 监狱故事 "" 犯罪经历 " 为何不能卖?

记者打开社交平台检索发现,网络上像卿晨璟靓这样打着刑满释放人员的标签,抓住网友的猎奇心理,以 " 监狱故事 " 为卖点的主播并不少,甚至以此为荣。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,涉及 " 刑释人员 " 标签的账号日均观看量是普通账号的 3.2 倍。

博主 " 成小直 " 的点评一针见血:" 口口声声‘最美通缉犯’,这是真醒悟还是割韭菜?"

人生固然有容错率,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,更不能 " 三观 " 跟着 " 五官 " 走。网络主播是新兴职业,却如同教师、律师、记者等职业一样,有影响公众舆论的能力。他们在互联网语境中很容易成为意见领袖,引导着网友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认知,需要更严格的准入和内容审查。

回归最基本的 " 三观 ":诈骗光荣吗?犯罪光荣吗?蹲大牢光荣吗?答案显而易见。

同样,在直播间里,所谓 " 监狱故事 "" 犯罪经历 " 一样不值得炫耀,它贩卖的,不是正道,而是歪门邪道,公然挑战公序良俗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 " 监狱故事 " 产生的 " 毒流量 " 还可能带来模仿效应,心思不端的网友可能会在卿晨璟靓们的分享中学习犯罪伎俩,真是细思极恐。

《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》中明确指出:严禁违法失德人员利用直播发声出镜。网络直播平台在主播和嘉宾选用上要严格把关,坚持把政治素养、道德品行、艺术水准、社会评价作为选用标准。对政治立场不正确、违反法律法规、违背公序良俗的失德失范人员坚决不用。

对此,@抖音黑板报明确表示,平台禁止以监狱服刑、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、不当获利。

我们不反对刑满释放人员改邪归正,也期待他们能用真正的醒悟和合法劳动重建社会信任,但绝不允许美化罪恶、贩卖罪恶。

文|记者 张璐瑶

点赞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