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人烫碗恶心?公共言论当有边界

admin 2025-05-28 18:48:01 271

图源:网页截图

近日,自称 " 茅台集团特聘顾问 " 的汪教授,用 " 恶心 " 一词评价广东人的烫碗习惯,引发争议。视频中,他说:" 广东人用开水泡自己的碗筷,非常非常反感。比如你们广东人每一次吃饭之前,都要把那个经过消毒的碗筷,再用开水重新泡一次,还要把那个塑料纸和泡碗的水,专门拿个器皿来倒在里面,那个场景非常的糟糕 ……" 他还直言:" 让人很恶心呐。"

汪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,关键在于他将 " 恶心 " 这一主观感受强加于地域文化之上。实际上,广东人餐前烫碗的习俗由来已久,与岭南湿热气候有关,也已升华为生活的仪式感。这种习俗,承载着茶文化仪式、社交礼仪,还包含着集体记忆,在民间还有 " 以水聚财 " 的美好寓意。教授不用理性分析,反而用情绪化词汇表达,其实是公共讨论失序的开始。

作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人物,汪教授的言论自带权威放大效果。这种 " 学者背书 + 情绪输出 " 的模式,在公共空间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数据显示,这个话题单日阅读量超过了 3 亿次,评论区里满是 " 矫情 "" 落后 " 这样的标签化攻击。照理说学者是文化沟通的桥梁,结果把复杂的文化符号看成 " 科学有效与否 " 的简单判断题,那就忽略了人类行为中情感需求和文化惯性交织的深层逻辑。

在所有的公共空间讨论中,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对话态度。批评可以尖锐,但不能尖刻;观点可以不同,但要学会求同存异。其实,把 " 烫碗 " 这个话题引向公共卫生教育的讨论上,或者去探究地域习俗背后的社会心理,本可以成为一次精彩的公共说理实践。可惜,情绪化的表达,让理性空间的讨论止步于令人遗憾的对话。

需要指出的是,现在有些公共言论陷入了 " 语不惊人死不休 " 的怪圈。从专家到普通网民,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表达焦虑:不说点重话怕被大家忽略,不贴一贴标签就很难获得关注。这种畸形的表达模式,正在慢慢侵蚀公共领域的理性基因。此情此景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表达生态。健康的舆论生态,需要每个发言的人自觉在心里树立起边界的标尺。

那么,如何建立公共言论的边界共识?首先,要区分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,对文化现象保持价值中立;其次,用 " 我观察到 " 替代 " 你应该 ",将主观评价转化为客观描述;事实上,某科普博主用 " 气候适应 + 饮食美学 " 解读烫碗现象时,就收获了 10 万个点赞。这种理性讨论,恰恰证明了建设性对话是可行的。

言论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边界的。汪教授作为知识分子,在公共平台发表观点是他的权利,但把个人偏好上升为 " 恶心 " 的情绪判断,实际上已经越过了理性讨论的边界。这种带有情绪的偏见表达,不仅降低了专业身份的公信力,还在无形中制造了文化差异的对峙。有深度的公共讨论,应理解差异,而不是制造对立。

点赞
返回